“九大碗”,即一桌酒席有九个“硬菜”,是四川农村设宴请客的一种菜肴配置,“九大碗”也成为酒席的代名词。 虽然四川各地都流行“九大碗”,但九碗所装的菜各有不同。在威远,九碗菜一般是由酥肉、圆子(由长方条镶成的圆,也叫“镶碗”)、肘子、汤坨子、烧白5个大(正)菜和四个炒(小)菜组成,为“五大四小”。四个小菜炒什么,没有固定标准。一般为肉丝、肉片、肉丁、肉末和蔬菜一起炒,如芹菜肉丝、耳子肉片等。九大碗之外,会另外添配一些凉菜、蔬菜、菜汤。 当地有民谣:九大碗传千年,酥肉香圆子圆,烧白公式肘子蛮;汤坨子鲜又满,四炒菜随便拈。 “九大碗”一般都是用猪肉烹制,每桌用量3.5斤左右,富有的人家可多一些。笔者的舅舅以前是做“九大碗”比较拿手的乡村厨师,村民办宴席会请他主厨。他到场第一件事,就是问主人要请多少客,主人一报出客人的数量,他立刻就能算出该备多少肉、下多少料。 酥肉一般是用斩小块的排骨,加入淀粉、葱头、盐、味精等和匀,在滚开的油锅炸制而成,程序虽然不复杂,可炸的成色和火候最考手艺,炸嫩了不脆不香,炸老了会焦、带苦味。 圆子是用瘦肉乱刀宰碎成末,加入鸡蛋、葱花、姜末、盐、味精等调料,摊成一块大饼,面上抹一层薄薄的蛋黄液,放入蒸笼蒸好,切成厚厚的长方条,一碗8条,镶成一个圆形,缝隙间用酥肉片镶填,或用芋头、萝卜块等蔬菜打底。 肘子是用猪前腿肉烹制,这道菜的关键之处在于跑油锅,先把肉洗干净,按照比例一桌切一个方块,油锅烧开,每一块肉皮抹上米酒,肉皮向下下油锅炸,炸到肉皮焦黄即捞起,冷却后均匀地切成16块(坨),但并不切断,肉皮保持完整,再放上豆瓣、酱油、醋、姜、盐等调料。 烧白(通常为咸味)用料五花肉,与肘子一样要跑油锅,然后切片入碗,面上放切碎的冬尖。 汤坨子,是做肘子、烧白剩下的边角余料,同肘子一样放上调料。 一碗碗正(大)菜准备就绪后便上笼蒸,高高的蒸笼热气升腾。蒸好开席时,每一碗菜都要另外用一只碗盖在上面,然后翻过来,翻过来的菜都为圆圆的半球状。酥肉金黄,酥软化渣;肘子散发着浓郁的香味,那红亮亮的肉皮,色泽晶亮,香糯不腻;烧白入口即化,冬尖浓香扑鼻,直入肺腑,让人难以拒绝。 “九大碗”一般是在祝寿、结婚等喜庆日子摆设,图个喜庆吉利,因为九在数字中最大,寓意“九九长寿”“天长地久”。五碗正菜也各有寓意:酥肉,酥谐音“舒”,寓意舒坦、舒适;圆子寓意圆圆满满、团团圆圆;肘子,肘谐音“走”,代表走得远、走得高,也有周到、周全之意;烧白,烧谐音“少”,寓意年轻、清白。四个炒菜,则寓意四季平安、四季发财。 在我的家乡威远县新场镇,除了祝寿、结婚等喜事要做“九大碗”,过年也几乎家家都要做。每年快过年时,当家家飘出油香,年味就渐渐浓厚起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村“九大碗”逐步发展成“十几碗”,正菜之前,会先上几盘卤鸭、猪耳朵、香肠之类的凉菜下酒,“九大碗”的内容也有调整,除了烧白、镶碗等经典传统菜之外,新增加了鱿鱼海参、虾蟹鱼鲜、烧鸡炖鸭等,菜的品种增加了,分量相应减少一些,让客人吃饱吃好不浪费。“九大碗”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