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煤古道探秘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10-19
盐煤古道探秘
古道石梯

近年来,威远的盐煤古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徒步爱好者到此旅游,惊叹它的古老与神秘。近日,笔者前往探访。

说起盐煤古道,要先说说威远的煤炭。位于世界最大穹窿地貌核心区的威远,上个世纪是四川比较著名的产煤大县。所采煤炭除当地生产生活使用外,主要通过陆路、水路运到自贡煮盐,以及运到重庆和外省。

威远最早在什么时期发现并开采利用煤炭的呢?据《威远煤矿志》(1993年版)第一篇《煤田地质与矿井建设》所记载,“资威煤田早在春秋时期就被人发现,并逐步开发利用,以黑石(煤)作燃料,冶铁炼银,烧制砖瓦和土陶等。”《威远煤矿志》中《概述》记述,“据内江市档案馆有关资料,前清年间已有人在黄荆沟挖草皮炭”。“开采黄荆沟上元炭始于清朝末年。”清乾隆《威远县志》卷二记录,“嘉靖中,自流井初煎盐醛,务需威煤孔巫,邑民于此设立炭厂”,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年号。自流井的煮盐业,需要大量的威远煤炭,这说明在明朝嘉靖时期,威远地区所开采的煤炭,已大量运到自流井盐厂煮盐。

据史料记载,威远采煤的兴盛,与两次“川盐济楚”相关。第一次,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淮盐运输通道被堵死,湖北、湖南用盐告急,清户部调川盐直达楚地,以解盐荒。第二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破坏淮盐生产,两湖食盐供不应求发生盐荒,川盐再次成为济楚救命盐。抗战期间,自贡盐平均年产24.25万吨,比1937年增长48%,抗战八年累计总产达193.89万吨,以供应西南、湘鄂、西北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为稳定民心、军心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抗战所需食盐的巨大需求,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燃料煤炭的生产和供给,从而也促成了威远采煤业的兴旺和蓬勃发展。

自贡盐业生产所需的威远煤,主要从威远铺子湾(盐井溪)至自贡大安观音滩水路运输,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积极动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清溪河上修建了八道“双堰式”堰闸,保障了煤炭运输。而铺子湾至山王有一段依靠陆路运输,当时没有公路,盐煤古道陆路运输便应运而生。

威远产煤区大部分集中在山王、黄荆沟、连界、越溪一带,方圆面积不小于100平方公里,尤以威远煤矿、山王风桠口山脚下元山堡一带优质煤最为著名。

元山堡一带煤矿出产的煤,经骡马驮运、脚夫肩挑背磨,到达陆路盐煤古道第一站风桠口。风桠口有座风桠庙,风桠庙正对着“双狮拜佛”景点,风光很好。脚夫、骡马在风桠口稍事休息,又继续上路前行。随后穿过“304”微波站,到达盐煤古道第二站山王场山王殿(现山王镇政府一带),再顺着沿途的青石板路,爬上翠峰山。拾级而上,站在翠峰山顶,可以俯瞰山脚下的美女山。

然后继续向前,便来到盐煤古道第三站“五梅花”。五梅花是指高高矗立着的五座山,山脚下有一口堰塘,此地山清水秀,五座山围在一起,像一朵盛开的五瓣梅花。当年的脚夫在五梅花堰塘边稍事休整,喝一喝水,饮一饮骡马,吃一点自带的干粮,又沿着青石板路继续前行。

步行约半个小时,便来到盐煤古道第四站“马儿石”,此处是山间羊肠小道,左边是高耸的山岭,右边是深深的悬崖。

  • 1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