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昌市李市镇,有一座古桥叫杨柳桥。 杨柳桥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春天款款而来,长19.1米、宽2.5米、高2.6米,桥面由21块重达数吨的条石镶嵌而成。这些长条石轻落柳絮,狮、龙、象三神兽横跨柳河,虔诚守候。它们露头藏尾、威严肃穆,将一座石桥生生扛在了背上,看“巴蜀古驿道”车水马龙,工商走卒穿行,人流军邮络绎。 从古至今,人称川渝古道为“东大路”,杨柳桥为“东大路”之必经桥梁,谓之“重津梁”一点不为过。这“重津梁”除却“重要”之外,还有沉甸甸的分量。每块条石重一两吨,却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在毫无机械辅助的时代,这巨重条石是如何安放上去的?据说,为了运输这些石料,乡民提前将沿途水田放干,平整出一条道路,将树木铺成“滚筒式”路轨,再将毛坯石料置于圆木之上,借数头耕牛和众人之力以粗绳牵引,石移木滚,轮番蜗行。相传运石一月余,累死耕牛二头。 据记载,2300多年前,此处便有一桥,经岁月风雨损毁,200多年前,乡绅梁清远率子孙集资改建,用10年的光阴运筹帷幄、奔走呼号,才得成如今的杨柳桥。桥头功德碑亭,落满募捐者的姓名。“求谐日月宝光华,万里风云映玉桥”“千年福德垂金石,能使山河增瑞祥”等诗句仍依稀可辨。与日月同在,增山河祥瑞,这样的善心桥定能抵御风雨的侵袭,点石成金。字迹可以模糊,不可模糊的是人心。碑亭上,两幅深浮雕诉说着世代传颂的“安安送米”的故事,安安克己奉母,勤奋苦读,中得状元,接母共享天伦,道出“状元游街心向善、老夫人骑马得安生”的佳话。俗世凡尘,“孝”与“善”是世间永恒的话题。 今天的杨柳桥畔无杨柳,倒是竹林葱郁,桥上竹叶斑驳。霏霏细雨润青石,踮脚轻沾青苔痕。行走古桥,四平八稳,步履无声,那笃实厚重,让人觉得格外踏实。站在桥上,目光牵引到桥对面,那里是葱绿的农田。时过境迁,它已完成贯通“巴蜀古驿道”的使命,被供奉在历史一隅,悄无声息,静听身旁的柏油大道车流喧嚣。 没有港珠澳大桥的壮观恢弘,没有颐和园十七孔桥的曲折婉转,没有都市立交桥的飞腾霸气,杨柳桥,作为隆昌市的一座小桥,不争荣宠,静候时光一隅,掩映竹林深处,承接古往今来。 厚德载物连川渝,渡人渡情渡光阴。杨柳桥,是建筑,也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