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谈得来”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2-24
漫谈“谈得来”
资料图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人之相处,谈得来,则畅快淋漓,即使粗茶淡酒,也有滋有味;若是谈不来,相对难言,欲说还休,纵有美酒佳肴,也索然乏味。

史有“竹林七贤”的美谈。魏末晋初有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个个心高气傲,特立独行,然而这七人却奇异地走在了一起,经常邀约相聚于竹林之下,喝酒纵歌,是何缘由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谈得来”。他们都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生活上都不拘小节,追求清静无为,所以相聚一起觉得舒服自在,精彩演绎了一段文人雅士相处的佳话。

长期“谈得来”的人,就是知己。

鲁迅与瞿秋白就是难得的知己。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之一,也是翻译家、作家,政治失意后,瞿秋白夫妇曾三次到鲁迅家中避难,两人相知很深,一起写作,一起编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回忆道:“鲁迅几乎每天到东照里来看我们,和秋白谈政治、时事、文艺各方面的事情,乐而忘返……秋白一见鲁迅,就立刻改变了不爱说话的性情,两人边说边笑,有时哈哈大笑,冲破了像牢笼似的小亭子里不自由的空气。”与瞿秋白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也让鲁迅深情地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人因价值取向相同、志趣爱好相似、性格脾气相近,更容易谈得来。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两位大诗人,一见如故,饮酒论诗,亲如兄弟,以至于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分别之后,杜甫还动情地呼唤:“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酒情趣,何其风雅!纳兰性德与顾贞观同为清朝大文人,相谈甚欢,无话不谈,顾贞观有时到纳兰性德家登上读书楼后,纳兰性德便命家人撤去楼梯,好与顾贞观尽兴长谈,论诗填词,纵谈古今,相谈何其畅快!

不过,谈得来的人,也有很多不是一类人。

如果只是同类人才谈得来,就不会有音乐家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一遇即合的事了,也便没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

如果只是同类人才谈得来,就不会有大诗人陶渊明与田园村民“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和乐场景了。

由此不禁想起了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欣然赴约农家友人处,没有诗人的清高,只有老农一样的平和,与农家友人开窗而坐,临窗而食,望着窗外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悠然自得,一边品着农家菜的滋味,一边把酒话桑麻,谈谈庄稼事,谈得拢,聊得开,兴味浓。还没等离开,已想着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了。有了谈得来的朋友,田园生活多有情趣啊!试想一想,孟浩然如果不是把酒话桑麻,而是与老农谈诗论文,该是何种情景呢?

谈得来的人,可遇不可求。人的一生,不管成败得失,都希望遇到几个谈得来的人。只要有谈得来的人,生活中就会有温暖的角落、惬意的时光、诗酒的滋味。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