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十八弯的沱江,把内江城区一分为二,奔流的江水穿城而过,孕育出丰富的水产资源,滋养着两岸一代又一代捕鱼人家。 随着今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靠着一方水域吃饭的渔民,卸下渔网,纷纷上岸另谋营生。朱玉和邓昭永夫妇便是其中一员—— 曾经打鱼的日子: 鱼越来越小,品种不断减少 “小朋友,跟着我一起数数,1、2、3、4......”2月3日,市中区乐贤街道工业集中发展区三期安置还房小区的一所幼儿园教室内,朱玉和年轻幼师一起带着寒假班的孩子数数。 52岁的朱玉跟身旁的年轻教师比起来,活力和精气神丝毫不差。 相比打鱼生涯,朱玉接触幼教的时间更早。从16岁起,她就当了幼儿园教师。成家后,朱玉才跟着丈夫邓永昭学习打鱼。 回忆起过往,朱玉觉得匪夷所思。“我当时就是一个小姑娘,以为安安稳稳当个幼儿园老师就是一辈子的事。结婚后,看他一个人太辛苦,才开始跟着他出去打鱼,共同为这个家奋斗。他是‘船长’,我是他的‘船员’,不知不觉30年就过去了。”朱玉的爱人邓昭永是地地道道的渔民,从14岁开始,就跟着家人学习出船捕鱼,至今已有38年时间。 在过去30年里,夫妻俩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那时候就是利用早上上班前,中午休息和晚上下班的时候去打鱼。渔船往返三四趟,每天捕回来的鱼也不愁销路,基本都是周围居民和老顾客买走了,有些人前一天就打电话来预定。那时,我们大部分时间吃住都是在船上。”朱玉回忆,“捕了几十年鱼,积累了丰富经验,哪些地方有哪个品种的鱼,哪些地方有大鱼,我们都摸得很清楚!” 但随着时间推移,夫妻俩渐渐发现,打捞上来的鱼越来越小,品种不断减少,收获也大不如前。 萌生长远打算: 接手幼儿园开启“两头跑” 2003年,为加强长江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和水生生物保护,国家开始在长江流域实施禁渔期制度,每年的4月到6月禁止捕捞作业。 这时,长年和鱼水“打交道”的朱玉夫妇意识到,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水域和鱼类产生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了他们每天的收获,不断减少的收入让朱玉开始忧心。 2016年,恰逢当时的幼儿园转制,一直从事幼儿教育行业的朱玉动了心。她回家与丈夫商量后,果断接过幼儿园,成为幼儿园园长。 “那个时候挺累的,我们的主业还是打鱼,经营幼儿园是副业,基本就是两头跑。船上的事情弄完了,马上要赶回来做幼儿园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觉得苦,觉得生活过得很充实。”说起当初创业的艰辛,朱玉脸上洋溢着奋斗出来的幸福。 在常人看来,捕鱼本就是风吹日晒的苦力活,还得分身兼顾幼儿园的运营和管理,其中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吃苦耐劳的夫妻俩并没有分身乏术的无力感,而是一腔热血兼顾“两业”,为家庭奋斗,把幼儿园经营得风生水起。 退捕上岸: 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早已认识到水生态重要性的朱玉夫妇,响应号召,第一时间上交了渔船渔具,开始集中精力办幼儿园。 现在,幼儿园已有两个校区,共8个班,两百多名幼儿,26名大专以上幼教专业老师,并配有两台校车和4名司机。朱玉主要负责幼儿园管理和教学方面的事务,丈夫邓昭永则负责幼儿园安保方面的工作。 “夫妻档”的工作地彻底从水里“搬到”了陆地。 几十年的捕鱼生活既是他们割舍不下的情怀,又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上岸后,该如何继续这份见证夫妻俩几十年风风雨雨相互扶持的“鱼水情”?两人商量决定,在老家修建鱼塘,把捕鱼换养鱼,继续鱼水缘。 “退捕后,我们领到14万余元补助,区里还组织我们去上养殖培训班,帮助我们多方面谋发展。”朱玉说,“我们很支持政府的这项工作,这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 “继续把幼儿园办好,把鱼塘的鱼养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心愿。”朱玉和丈夫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离开了渔网,他们仍有更多创业机会。 据市中区农民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让兵介绍,为鼓励并引导退捕渔民自主创业,针对符合条件的渔民,政府发放了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同时,针对退捕渔民自身技能和年龄结构等特点,采取插花式培训方式,邀请退捕渔民参加农民工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并对部分不能通过市场就业的就业困难退捕渔民,开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从事沱江沿岸河道巡查、河道垃圾清理等工作,为每人每月提供岗位补贴,让渔民安心退捕、放心就业,切实解决退捕渔民就业后顾之忧。 据了解,自市中区开展退捕渔民转产转业相关工作以来,各部门联合行动,为退捕渔民提供保障服务,全区207名退捕渔民实现了参保100%。同时,市中区人社局全力推进退捕渔民转产帮扶保障工作,确保“参训100%、就业100%、参保100%”落地落实,207名退捕渔民中有28人领取退休待遇和低保补助,其余179名渔民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