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颁奖仪式在沱江剧院举行,大赛最终评选出10名内江市“十大民间手艺人”、50名内江市“优秀民间手艺人”。赛场上,他们大秀绝技,赢得无数好评;赛场下,他们不忘初心,肩负起传承乡韵的使命。 资中木偶制作传承人唐友民: 言传身教,努力传承木偶制作技艺 省级非遗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唐友民,从事木偶制作近40年,获得“内江市十大甜城工匠”“内江市首席技师”等多项荣誉。 他不仅能够制作木偶,而且擅长木偶操纵表演。他曾带着制作的木偶到日本等国表演及交流,获得同行好评,为木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赛场上,他凭借一双巧手,雕刻出形态各异的木偶人,现场展示的资中中型杖头木偶身高90~110厘米、体重约1.5~2.5公斤,着各色彩衣,精巧美观,神形兼备,吸引了场内外无数目光。 唐友民告诉记者,作为资中木偶剧团的一员,他的责任就是让更多人知晓木偶文化,内江市举办如此盛大的手艺人展示活动,让他十分欣慰。 颁奖仪式上,唐友民不仅收获了内江市“十大民间手艺人”荣誉证书,还现场收了3名年轻的徒弟。他表示,将言传身教,让木偶制作技艺得到传承。 隆昌土陶手艺人刘帝孝: 这是一次取长补短、学习交流的好机会 土陶工艺在隆昌已有600余年历史,刘帝孝自幼受到身边人影响,对制陶工艺颇感兴趣,1981年开始正式制陶。一块泥巴,他能捏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图案,烧制成精美陶器。 赛场上,他制作的龙凤呈祥茶叶罐颜色好看,工艺流畅,由此脱颖而出,被评选为内江市“十大民间手艺人”之一。 参加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对他而言,是一次取长补短、学习交流的好机会。 “昨天上午比赛时烈日炙烤,但我们每一位手艺人都坚持下来了,让我看到了一份匠人精神。我从其他手艺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也为自己获奖而高兴。”刘帝孝希望能够多与手艺人交流,让更多人了解陶艺,将隆昌石燕桥土陶工艺推向全国。 影雕手艺人陈辉元: 潜心创作,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陈辉元是威远县连界人,现为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其影雕作品荷花、佛像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在他拿到内江市“十大民间手艺人”荣誉证书的那一刻,一双布满厚茧的手也向人们道出了荣誉背后的付出。 “二十多年来,漂泊在外,2018年回到老家,先后获得了内江市甜城工匠、十大民间手艺人等荣誉。我感谢家乡政府和乡亲对我们手艺人的重视,内心非常温暖。接下来,我一定潜心创作,回馈家乡人民,为内江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陈辉元说。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陈辉元增长了阅历,学习了不少技艺,其中以影雕见长。影雕即在石头上绣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他将这项技艺带回家乡,希望融入本土文化中,传承创新,形成市场,为乡村旅游以及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90后古琴制作手艺人高瑞: 集合志同道合者,弘扬传承国乐文化 28岁的高瑞是参赛手艺人中为数不多的90后,虽然年轻,但造诣不浅。高瑞从小受到内江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民间手工艺。赛场上,他顶着烈日,在古琴半成品上为琴上弦、装琴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精巧工艺受到观众肯定。 “之前因为亲戚的推荐,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这次比赛,没承想真的获奖了,特别开心。但我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大批内江手艺人,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希望以后能够多与他们交流,共同为内江文化传播努力。”高瑞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斫琴师,高瑞接触古琴制作约5年。他表示,斫琴的过程,是赋予无生命的木料以灵魂的过程,更是人与琴培养感情、沟通心灵的过程,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的古琴,才能真正奏出心底的声音。他打算在市中区开办一家琴坊,让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个交流古琴文化、放松身心的地方,同时弘扬和传承国乐文化。 蜜饯制作手艺人余斌厚: 不忘初心,带动一方就业致富 作为土生土长的内江人,余斌厚的事业与甜城文化密不可分。他制作的蜜饯,口味丰富,味道纯正。年过半百的他,如今是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江蜜饯第二代传承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制作手工蜜饯,后来我在朝阳镇以500元的成本开办了一个小作坊,如今已发展为40多个工人的小厂,蜜饯远销省内外,每年的营业额上千万元。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手艺,是宝贵财富,应该传承下去,造福一方。”余斌厚说。 赛场上,其带来了最受食客欢迎的橘饼和樱桃蜜饯,展示了煮糖、粉糖等过程。一丝不苟的制作工艺,获得评委的好评。 “希望以此为契机,提升甜城蜜饯知名度,扩大工厂规模,将蜜饯市场做大。我将不忘初心,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带动一方就业致富,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余斌厚表示。 青年玉雕手艺人黎虹羽: 植根书画之乡,打造内江雕刻技艺品牌 一只玉雕犀牛,小巧玲珑、晶莹剔透、惟妙惟肖,为33岁的青年玉雕师傅黎虹羽收获一大批粉丝,夺得内江市“十大民间手艺人”称号。 5月18日上午的比赛中,黎虹羽凝心聚力、全神贯注,用一把简单的刻刀在玉石上雕刻出精美的犀牛图案,表现出了深厚的功力。5月19日,收到荣誉证书后,黎虹羽第一时间将消息分享给了支持自己的亲朋好友,并表示受到了鼓舞。 黎虹羽从小就接触内江民间艺术品,2010年开始学习苏然宫廷派玉雕技艺,如今在成都创办了“山川玉界”工作室,专注纯手工玉雕作品。“这次参赛,是我将传统玉雕工艺带回内江迈出的第一步。我希望接下来,能够深度挖掘内江以及川南的玉雕、石雕技艺资源,吸纳内江书画之乡丰厚的文化养料,打造内江雕刻技艺品牌,为内江文化产业再添光彩。” 藤编手艺人刘明友: 延伸藤编产业链,拓展更大市场 53岁的刘明友从事藤编工艺三十余年,他创建的工厂曾吸引中科院院士到访参观,产品销往国内外,一年经济效益已达数百万元。这次参赛,是为了学习交流,更是为了推广品牌,弘扬藤编文化。 “在隆昌,通过藤编获取经济来源的达几千上万人,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但是要走向国际舞台,还需要平台推动,需要宣传。有了知名度,我们的产品效益才能够更上一层楼。”刘明友说。 赛场上,刘明友通过展示藤编果篮、背包,赢得不少市民青睐。获奖以后,刘明友有了新想法,“深入挖掘藤编工艺历史文化,逐步建立观光式厂房,集农业开发、旅游、产品销售、工艺观光于一体,让更多手工艺人参与其中,既能够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也能够带来更多市场,让藤编文化薪火相传。” “黄氏吹糖人”传承人黄祖全: 开办体验馆,让年轻人感受吹糖人乐趣 捏、扯、拉、弹、吹,十余分钟,黄祖全就能做好一个糖人。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上,他吹出了4个糖人,个个生动逼真。走龙、龙缠柱、老鼠偷油、老鼠卖萌,赢得评委以及观众好评。拿到内江市“十大民间手艺人”称号,他十分开心。 “从参赛前到比赛结束,我内心比较平静。唯一担心天气炎热会将糖人晒蔫,组委会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提供了电风扇、遮阴伞,所以在赛场上我能够发挥出真实水平,吹出最生动活泼的糖人。”黄祖全说。 “黄氏吹糖人”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参加过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四川省农民艺术节等活动,多次登上央视。 71岁的黄祖全要让吹糖人的传承者年轻化。为此,他将继续参加非遗下乡、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并计划开办体验馆,让年轻人体验乐趣,将“黄氏吹糖人”文化推向全国。 “大千笔”传承人朱小胜: 传承手工毛笔工艺,为内江文化产业添彩 “这是一次很接地气的大赛,让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了展示手艺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很多传统手艺人可能一辈子无人知晓。对我而言,奖励在其次,重在参与。”朱小胜如是说。 30多年前,朱小胜带着传统手工毛笔技艺来到甜城。他的手工毛笔在省内小有名气。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比赛场上,他顶着烈日制作了4支毛笔,梳毛、切毛、整理、晾干……耐心细致、有条不紊的操作赢得评委好评,获得高分。 入选内江市“十大民间手艺人”,对朱小胜而言是意外的收获。欣喜之余,他不忘参加这次比赛的初衷——将传统手工毛笔工艺发扬光大。在四川,从事手工毛笔事业的手艺人寥寥无几,这次活动上,朱小胜积累了不少人气,他打算进一步扩展手工毛笔事业,成立公司,结合内江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内江文化产业建设添砖加瓦。 石雕手艺人卢若愚: 不负使命,发扬光大民间工艺 拿到内江市“十大民间手艺人”称号的那一刻,来自隆昌的石雕手艺人卢若愚露出灿烂的笑容,洁白的牙齿与黝黑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淳朴而憨厚。 赛场上,他凭借一尊孩童雕像,展示了精湛工艺,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获得好评。 “我和徒弟准备了一个多星期,原本只是想提高我们的石雕知名度,没想到得奖了,很高兴。内江市委市政府重视民间手艺人,这是一件好事。”他说。 71岁的卢若愚从1982年开始接触石雕,在当地小有名气。他雕刻的张大千肖像、佛头等线条流畅,生动形象,不仅被专业藏家收购,更有不少作品在公共场所展示。卢若愚表示,雕刻就是赋予石头生命。不同的物品用不同技巧,男性雕像要具有阳刚美,女性雕像要具有温柔美。获奖之后,他的手艺获得更多人关注,他希望能够将石雕技艺传承下去,将民间工艺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