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一行20多人,到威远县向义镇与自贡市交界处的观音滩堰闸采风游览。 威远县向义镇观音滩(小地名),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当地的解放村罗家湾,诞生了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烈士罗世文。而紧邻其旁的观音滩堰闸,随同威远河上另外七道双堰闸被世人称为“独创”,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为抗战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观音滩,地处威远县与自贡市交界,距威远县城40公里,距自贡市区仅3公里。在河边右岸,矗立着塑有观音菩萨的小庙,因历史久远,加之此地河中多有巨石滩地裸露,人们便约定俗成地将此地称为“观音滩”。 举目四望,观音滩堰闸四周竹木茂盛,田野如畴。弯弯的威远河道,满载着清清的流水,从俩母山一路蜿蜒奔流而来,在这里被两道青石砌筑的石堰拦腰截断,上堰围成一个碧波荡漾的狭长小湖,中间围成一个扇形的堰塞河湾,河湾上建有一座大桥,横跨在威远河两岸,这便是观音滩大桥。 清清河水,倒映着雄伟壮观的观音滩大桥。观音滩大桥系五孔桥,造型古朴庄重,桥两头两个小孔,既可用于行人路过,也可用于洪水期泄洪。其余三个大孔,位于河道中,用于流水和行船。大桥由青石垒砌而成,桥面双向可通汽车。桥头蹲着两只雕刻的石狮,威风凛凛地守护着大桥。 从观音滩大桥往上看,上石堰由十多层青石砌筑,长56米,最大闸高7.92米。堰上左中右开有三道闸门,闸门由15块约20厘米厚的青冈树等硬杂木拼接而成。闸门两面,上下部两块、中部两块、下部十字斜角交叉两块,双面共12块约10厘米宽的钢板,再用钢螺栓紧扣组合。 从观音滩大桥往下看,下石堰也是由十多层青石砌成。因下石堰为扇形,其长度与宽度略比上石堰宽。下石堰留有闸门4孔,其中两孔为船闸,两孔为放水涵洞。船坞尺寸为45×36米,上下堰设闸门各两道,并各开有8米宽的溢洪道。 据资料记载,观音滩堰闸1942年3月1日开始修建,1945年4月30日竣工,历时两年多。堰闸由南北两座闸体构成,上闸进水进船,下闸放水放船。每当上游的船只要过堰闸驶往下游,便启动打开上石堰机动控制的闸门,将河水放入上下两石堰中的河湾,当河湾堰中的水与上游河水平行,船只通过上堰闸进入河湾后,关闭上堰闸,打开下堰闸,让船顺流而下。而当下游船只往上驶,则打开下堰闸让船驶入河湾内。然后关闭下堰闸,打开上堰闸放入河水,河水上涨下上游河平行,让船驶入上游。这样周而复始,梯级次第将船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一级一级送到高处或放到低处,达到水路交通航运目的。 在威远河上,从威远铺子湾盐井溪(小地名)到自贡市大安区观音滩,依次修建了8座这样的双堰闸,它们是雷家凼堰闸、罗家坝堰闸、破滩口堰闸、鸭子滩堰闸、河墩子堰闸、廖家堰闸、高硐堰闸、观音滩堰闸。至今威远河沿岸,还流传着“4凼5嘴9沱18滩”“小水不过猫猫堰,大水不过鸭子滩”等说法。 明清以来,自贡地区盐业经济快速增长,与两次“川盐济楚”息息相关。第一次,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淮盐运输通道完全堵死,湖北、湖南告急,清户部调川盐直达楚地,以解盐荒。第二次是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战火破坏淮盐生产,两湖食盐供不应求发生盐荒,川盐再次成为济楚救命盐。 当时沿海重要产盐区多已沦陷,海盐运道阻断。国民政府令川盐增产,以供应川、康、滇、黔、湘、鄂、陕七省人口及军需用盐。四川作为后方唯一产盐区,承担起了此重任。自贡作为四川产盐中心,由抗战初期的350万担,计划增产到650万担以上,几乎增产一半。产盐必须打井、汲盐卤、煮盐,最后结晶成其为盐。盐卤不成问题,问题是煮盐,自贡所产天然气根本满足不了战时生产急需。而临近自贡的威远有众多煤矿,出产优质煤炭,可用于煮盐生产。但当时自贡到威远交通非常落后,主要依靠骡马和人工陆路挑抬运输,也无法满足自贡煮盐巨大需求。为了支援抗战,当时的川康盐务管理局即筹划建设威远河与自贡釜溪河堰闸、渠化工程,并请华北水利委员会代为勘测设计,在威远河上修建“双堰式”堰闸,用于梯级开发水路煤炭运输,最大限度满足自贡煮盐需要。 1938年秋工程进行勘察设计,1940年冬开工,1943年底配套堰渠工程基本完成,1945年春末工程全面完成,历时7年。威远河航道修建船闸、堰渠,因战时材料来源困难,多采用本地产白灰、洋灰、石料、木料等。工程完工后,威远水路运输到自贡,往返运程时间约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运输费用比陆路运输减少五分之一,而且提高了三倍运力。 威远河雷家堰、观音滩等八大堰闸工程竣工使用后,威远所产的优质煤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运到自贡,有力地支持了自贡盐业生产,供应西南、湘鄂、西北等地,为稳定民心、军心提供了有力保障,为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上的大部分水利工程,包括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均采用最常见的“锁式”船闸。而威远河八道堰闸,因地制宜,节约材料,采用前后双闸式,这创举让世人赞叹不已。 回头再看观音滩堰闸,两岸翠竹掩映,鸟儿在林间欢叫跳跃;上堰闸河面平静如镜,下堰闸扇形河道突然变窄,弯曲狭长。而上堰与下堰中间河湾的岸边,停靠着一只小船,浅卧在清清的河水中,似乎在回味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参考文献: 1、《抗战时期威远河航道整理工程及其现状》(作者:威远县政协文史研究员 李宇时); 2、《论抗战时期自贡盐业的发展》(作者:四川师范大学 彭红碧); 3、《大湘菜报》《史上两次“川盐济楚”》(责任编辑:郑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