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刺绣、雕刻、陶瓷、剪纸、叶脉画……5月18日,门类繁多的手工艺品亮相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60名手艺人现场制作展示,并通过网络直播,吸引近15万人次“围观”。 1个小时的比赛中,每一位选手都聚精会神,顺利完成半成品的后续制作并提供最终成品。评委们在选手间穿行,驻足评鉴灵心巧手下的精美作品。 始终不渝的匠心坚守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木偶只是一件工艺品。但到了木偶戏演员手中,三尺木偶便有了“生命”和故事,能够演绎人生百态,成了一项“叫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文化艺术。 走进大洲广场足球场,4个身高在90—110厘米、体重约1.5-2.5公斤的中型杖头木偶高高耸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参赛选手唐友民正拿着一个木偶做面部妆容的修饰。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唐友民14岁时就进入资中木偶戏剧团,多年来一直坚守在传承木偶戏艺术第一线。 “民间手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记忆,一定要不断地发扬传承下去。”唐友民介绍,中型杖头木偶的制作分为木偶头像、身躯、手、脚、头饰、服装等6个工序,全部完成要花3个月时间,每一步都需要制作者精巧的构思和熟练的操作。 现场,传承、保护、创新成为关键词,勾勒出民间手工艺事业蓬勃昂扬的发展脉络。 叶脉画传承人孙源,两岁就开始接触画画。比赛现场,她运用传统绘画技法,手工勾线起稿、上色、描金,历经多道工序,绘制了一幅《人民卫士钟南山》叶脉画,并以此感谢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辛苦付出的白衣天使。 问起这门手工艺的特点时,孙源表示,叶脉画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绘画艺术,它巧妙地利用树叶形态各异的优美外形和自然肌理,将中国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题材绘于天然树叶上,薄如蝉翼,叶脉清晰、颜色古朴,经久不变色,可保存上千年,是一种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精品,市场售价达300-3000元不等。 举手投足间,作品雏形慢慢呈现,精湛技艺跃然眼前。对手艺人来说,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展现精气神与文化内涵,保护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一代代传承下去,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备受追捧的美食工艺 炼药燃灯清昼同,人间巧艺夺天工。赛场的另一端,阵阵酥香惹人垂涎,已完成作品的选手纷纷来到油炸粑工位前品尝,板板桥油炸粑也由此成为现场人气最旺的项目。 内江板板桥油炸粑起源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参赛选手门源将浸泡过的糯米蒸成米饭状,将饭豆或绿豆蒸熟后摏成糊,加入盐和花椒等调料做成馅料,用糯米团包馅后做成饼,下油锅炸三分钟左右起锅。 “盐和花椒等各种调料的配比很讲究,加上独特的工艺,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内江人都点名要买我们的板板桥油炸粑。”门源告诉记者,近年来,故乡美食对游子的吸引力巨大,加上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油炸粑销量逐年上涨,也让他越来越有自信。 得益于内江蜜饯,这座沱江河畔的城市有了“甜城”的称号。 樱桃脯鲜红似火、橘饼似菊花吐蕊、天冬玉洁冰清、莲藕片片晶莹……内江蜜饯制作工艺复杂,产品色泽鲜亮,异香扑鼻,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参赛选手余斌厚,师承内江蜜饯大师,早年间一直在内江糖厂工作,从事过销售、蜜饯制作等工作。糖厂倒闭后,余斌厚一直自己制作蜜饯售卖,将自己的小作坊渐渐壮大为现在的蜜饯制作工厂,年销售额达到800万至1000万元。 为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余斌厚招收了多名学徒,毫无保留地传授内江蜜饯的制作技艺。“就算不赚钱,内江蜜饯的制作工艺也不能丢,我会好好地传承下去,争取60岁时能成功将内江蜜饯从省级非遗项目‘升级’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余斌厚笑着说。 精彩绝伦的手工艺场 “整体来说,60位选手和项目都非常棒。大家同台竞技,献上一场传统手工艺作品‘大秀’。”看完每一位选手的作品和制作过程,大赛专家评委组组长罗宗良感叹道。 本次比赛采用百分制,其中,专家现场评分占75分,网络投票占15分,传承及获奖占10分。现场主要从技术工艺、创意创新、推广应用和传承保护四方面评分,最终评选出的“十大民间手艺人”可谓是优中选优。 说到大赛的亮点,罗宗良认为,比赛中看到许多年轻面孔,一方面可以选拔出更多的青年传承人、更多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行业的社会认可度逐渐提高,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学习,促进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 这就是比赛的魅力,它不仅汇聚了全市最优秀的手艺人,更带来对技能人才、对匠心精神的尊重和积淀。 “这是内江首次举办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目的在于加强内江民间传统手工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推动手工艺人才培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此大赛,唤起更多人对手工艺的关注,助推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开拓,促进文旅融合,为内江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新高地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