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在世界物理学家“英雄榜”中的地位有多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3-01
95岁的杨振宁先生转为了中科院院士,这消息一时之间成为头条新闻。捎带着,他在近两年前放弃美国国籍的事也为人所知。杨振宁曾说,走了很远的地方又回来了。

95岁的先生转为了中科院院士,这消息一时之间成为头条新闻。捎带着,他在近两年前放弃美国国籍的事也为人所知。

杨振宁曾说,走了很远的地方又回来了。小时候他住在清华大学,赴美求学后留美任教,2003年又回国定居,在清华园一栋命名为“归根居”的小楼里。一生画了一个圆。

“50年代有很多人回来,也有很多人没有回来。如果你总结起来问,回来的人所做的事情,比起没回来的人一生所做的事情,哪个是更值?我想没问题的回答是,回来的人做的事情更成功。”在留学后回不回国的问题上,杨振宁曾如此对澎湃新闻总结他的看法。

作为一位物理学家,他最为纯粹和本质的标签是学术。

提到杨振宁,“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振宁-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这两个深奥的短语无法绕开。前者让杨振宁和合作者李政道一起荣膺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者则被公认为杨振宁的“最高学术成就”。

杨振宁和李政道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像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初建时的海森堡、薛定谔以及狄拉克。现在再要往下排的话,我想杨先生的名字就要算在里面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原院长聂华桐教授曾如此评价杨振宁在物理学家“英雄榜”中的地位。

而作为一位具有国际盛名的科学家,他为中国科学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1981年他在当时任教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专项奖金,捐资支持中国各高校和研究所人员前往石溪做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苏刚都曾受惠于此。

弱关系中的宇称不守恒:“一项了不起的破坏活动”
杨振宁是在1945年11月24日,一个阴郁天,在美国纽约赫德逊河边的一个码头下了船。如今回忆,他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
1950年代的美国正值粒子物理研究的热潮,但当时有几个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怪象”。如果用最简单的假设——宇称是不同的,的确可以解释这些奇怪的现象。但在当时,“宇称守恒”是奉为圭臬的基石。所谓宇称守恒,可以理解为“物理规律在最深的层次上不分左右”,这几乎如同“常识”般在人们心中,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要推翻这个理论。此外,起初尚不完善的研究以为,之前的β衰变实验已经证明了宇称守恒。
当时的物理窘境是,无人推翻“宇称守恒”,也无人能解释“怪象”。
而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研究则捋开了之前浮在“怪象”的浓雾。1956年6月,他们以合作者身份,在《物理评论》发表文章,证明由于之前的β衰变实验不够复杂,其实验不能证明宇称守恒,并提出了几类新实验,或可验证宇称不守恒。
去验证这项理论的人是另一位著名美国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及其合作者。他们挑选了杨振宁、李政道在论文中建议的一种实验,并在半年后宣布,β衰变中宇称不守恒。这与杨振宁、李政道的“弱关系中的宇称不守恒”理论相符。

吴健雄。

在验证之前,有科学家认为“我不相信上帝是一个无能的左撇子,我敢出大赌注同人打赌,相信实验必将给出电子按角动量对称分布的结果”。可想而知,吴健雄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理论后,给予原本的物理学“大楼”多大的建设性“冲击”。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