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凌家镇牛口桥村:订单蔬菜,“订”出红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4-15
市中区凌家镇牛口桥村:订单蔬菜,“订”出红火好日子



开拓市场 “订单蔬菜”来帮忙

4月3日,春雨淅沥。

在市中区凌家镇牛口桥村3组,蔬菜种植大户刘国财的院坝里,一筐筐洗净的藠头、萝卜、花菜和莴笋水灵灵的。刘国财和村民将蔬菜抬上三轮车:“接下来,就等着去送货了!”

刘国财告诉记者,这是周边几家敬老院通过“订单蔬菜”订购的产品,“按照客户的订单,我们把蔬菜从地里收起来后,处理好,拉到敬老院门口就可以了,就像快递员送快递一样。”

订单不断,供应不断。刘国财说,订单不受时间、环境影响,不论晴天还是雨天,哪怕在疫情防控期间,因为有订单市场,蔬菜也不会因为滞销而烂在地里,“这种定向、无接触式的销售方式,既符合疫情防控的要求,又保证了生产的运转,两全其美。”说着,刘国财掰起指头给记者算了算:“疫情期间,差不多销售了1.5万公斤蔬菜。”

2014年,牛口桥村被列入内江市市级贫困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该村种养业发展。

去年6月6日,在牵头帮扶单位市中区民政局的指导和帮助下,牛口桥村(供货方)找到了脱贫的突破口——与市中区城区养老机构(购货方)签订“订单蔬菜”合作协议。合作协议规定,供货方根据购货方采购蔬菜的品种、数量、质量,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而购货方以市场价为基准,按照双方协商的价格批量收购。

“订单蔬菜”合作协议的签订和实行,为牛口桥村明确了生产方向,也给村民收入带来保障。2019年年底,村里16户贫困户陆续脱贫,牛口桥村也整村退出贫困村。

“火车头”来带 脱贫致富两不误

细雨中,薄膜覆盖的辣椒苗抽出嫩绿的新叶,一簇簇花骨朵预示了接下来的丰收。

刘国财和市中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申太友蹲在地里,查看长势。

“老刘,好好干哦,大家都指望着你呢!”申太友鼓励刘国财。

“其实,在做这个方案之前,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谈到“订单蔬菜”这个点子时,申太友说,刚开始,他们也想过给贫困户们发放畜禽苗,但又觉得养殖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太高,可操作性难度较大,不太适合村里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村里有一户蔬菜种植大户,加上村里零散的蔬菜种植人数较多,且蔬菜种植的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要低一些,于是,申太友想到了在这方面做文章。

之所以申太友能这样“灵机一动”,部分原因在于民政局的工作性质。“辖区内,很多养老机构对于蔬菜的需求是大量的、持续的,但在外面购买,面临着食品安全等问题。”申太友说,一方面,要让村里的蔬菜产品有稳定的市场,另一方面,让老人们吃上放心菜,两者相结合,“订单蔬菜”的点子应运而生。

因刘国财种植蔬菜已近十年,是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便由他来带动,除了向村里的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给其他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之外,还负责统一收菜,统一送货。

“我们建立了‘养老机构—牛口桥村订单蔬菜’微信群,养老机构在群里下单后,村里根据各种植户种植蔬菜的品种和面积合理分配,然后在群里公布分配的订单,种植户根据订单信息,在购货方到村里收购前采摘蔬菜。”申太友掏出手机,翻出了一条条的聊天记录。



建立微信群后,能及时掌握各养老机构的采购需求,同时能保证蔬菜的品质和新鲜度。

“这种销售模式的原型来源于从前的‘供销社’模式,相当于村民们负责种,其他的问题比如市场销售,都让帮扶干部去考虑。”申太友介绍说,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村民尤其是贫困户这样的弱势群体的风险,这种定向式的供销模式,效果持久,对贫困户的扶持效果也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直观的市场反馈,加上蔬菜大户的组织和带动,村民们种菜也更有了针对性和便利性。

“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申太友谈到,第一批的客户连同城区的养老机构达到了19家,随着行情变化,现在的市场主要是在牛口桥村周边的敬老院。

“随时需要,随时下单,随时送货。”这一点让刘国财最满意。即使在疫情期间,许多农产品存在滞销的情况下,他们的蔬菜订单却没有停,平均保持着每周两次、每次500公斤左右的销售量。“如果不是这个订单,可能六七成的菜因为采收不及时会烂在地里。”

除了担心销路,对于村民来说,便捷性更实用。“以前卖菜要先乘车到场镇上,再转车到内江城区,来回的车费差不多要20元。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把菜卖了,价格和市场价差不多。”牛口桥村1组种植户钟朝海告诉记者,“这样的销售方式让我们种菜更有积极性,还能实现增收。”去年,钟朝海在蔬菜销售上增收了3000余元。

与钟朝海一样,尝到“订单蔬菜”甜头的村民还有很多, “订单蔬菜”模式开启不到一年,牛口桥村共销售各类蔬菜5万余公斤,收入近15万元。

“队伍”不断壮大 蔬菜销售新模式受欢迎

今年71岁的牛口桥村4组脱贫户曾宪云,也在刘国财的院坝里帮着清洗要运送出去的蔬菜。

因女儿外出打工,平时就曾宪云一个人生活,她的脚不太灵便,又缺技术,在家里种了0.6亩地,平时种地摘菜多有不便。通过“订单蔬菜”模式,她从刘国财那里免费拿菜秧,时不时还请他到地里去帮忙指导一下技术,有了蔬菜订单,刘国财也没少帮衬着,总是优先考虑着把她的菜送出去。去年,靠着“订单蔬菜”,曾宪云收入了三四千元钱。“这样子真的是很方便,一点焦愁都没有!”心存感激的曾宪云,每到送菜到刘国财家汇总时,都会搭把手,帮忙择菜、洗菜。

改变,可不止这一两户。就在几天前,3组的脱贫户钟思明趁着暖阳,在自家地里种下了一片辣椒秧。“看到他们卖菜还挺轻松,又挣钱,我自己还是想整一点。”钟思明的转变,让帮扶干部们十分意外,以前,他可是村里出名的“硬茬子”。“但凡动员他种点什么、养点什么,他都嫌麻烦,活还没开始干,就先摆手说不行。”该村的扶贫联络员杨展梅告诉记者,这让村干部和扶贫干部都十分头疼,但没想到的是,他居然也主动在地里种上菜!

事实上,像钟思明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眼见着“订单蔬菜”越来越火,很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都纷纷要求加入其中,村里已有四五十户村民加入到了这个“订单蔬菜”销售行列中。在16户脱贫户中,除了确实没有劳动力的,新增了5户脱贫户加入,目前,这个“订单蔬菜”的名单中,有9户是脱贫户。

“这个方法主要是方便,不用自己出去卖菜,省力!”牛口桥村4组村民陈良英表示,去年到现在,依靠“订单蔬菜”模式,她的1亩多地,在卖菜这一项上,就收入了2万多元。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探讨,如何将这个模式拓宽到农户的其他农产品上,充分利用各种网络销售平台进行订单式销售。”申太友表示,巩固脱贫成果,就是要拓宽村民的致富路,让脱贫的成效更广、更持久!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