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源头活水。 自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以来,我市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村脱贫奔康、贫困户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之策,坚持以产业扶贫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主导发展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抓好产业扶贫,努力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优势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产业增收门路。 如今,产业扶贫已成为内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助推器”、长效稳定脱贫的“稳压器”。 “三农”服务全覆盖 超五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产业脱贫 我市虽不属于省上确定的“四大片区”贫困区域,但小区域贫困和“插花式”贫困现象在各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存在。2013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78万人、贫困村301个。 这些贫困村普遍分布在边远落后区、旱片死角区、水库淹没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后劲不足。要想拔掉穷根,唯有发展产业才能持续“造血”。 自2016年以来,我市每年印发《内江市农业产业扶贫专项方案》,提出年度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工作、资金筹措、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具体事项,层层落实,扎实推进。同时,强化工作督导和严格目标考核,推动各项任务全面、及时完成。 市农业农村局编制了《内江市“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全市301个贫困村全部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建立《内江市贫困村脱贫工作台账》《内江市贫困村依靠产业脱贫贫困户工作台账》。截至2017年,全市301个贫困村全部完成主导产业规划,并逐步实施。 据此,技术扶贫行动全面展开,全市组建“三农”服务队,为301个贫困村选派了301名农技员,助力贫困村产业发展。 瞄准特色发力 一村一个优势主导产业 市中区原伏龙镇大屋冲村的稻田鱼、东兴区原新店乡上塘坊村的九叶青花椒、资中县高楼镇三岔(三河)村的不知火……在内江,这些都是小有名气的乡村土特产。这些村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昔日的贫困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成功摆脱贫困的典型。 以上塘坊村为例,自2015年引进四川万丰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启花椒产业脱贫之路以来,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一天一个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如今,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几乎都在花椒基地务工,人均年收入超万元。1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帮扶带动,人均收入达3200元以上,全部脱贫。 在实施农业产业扶贫过程中,我市将农业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内江黑猪、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特色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区域为重点,指导贫困村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串点连片,加快发展增收带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产业,促进贫困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与此同时,依托现有的111个现代农业园区,将周边贫困村纳入园区范围,优先吸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增加贫困群众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 经过三年农业产业扶贫,全市各县(区)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市中区围绕万亩柑橘产业示范片,打造精品柑橘产业园助农增收; 资中县按照“构建特色促长远、连片成线聚亮点”的思路,形成了以银山镇—球溪镇资中血橙、高楼镇—原走马镇不知火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带; 威远县培植壮大“三绝三优三宝”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助农增收增幅不断提高; …… “农业+”品牌提升 开启致富“加速度” “资中血橙”“威远周萝卜”“正园葡萄”“内江黑猪”……近年来,这些内江特色优质农产品贴上“甜城味·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持续攀升,为农业产业扶贫插上腾飞的翅膀。 以资中血橙为例,资中县商务局根据资料综合分析:2017~2018年资中血橙销售季,网销量预计超过1500万公斤,比上一季增长50%左右。在资中县龙结镇米粮村,“秀咏农场”场主陈秀英带领全村村民种植血橙1100余亩,带动村民人均增收4000余元。 农业产业扶贫,让内江农产品叫得响,卖得动,走出去,品牌建设尤为重要。为此,自2016年以来,我市结合“甜城味”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工作,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落实品牌发展扶持政策,帮助贫困村开发“甜城味”特色增收产品。支持贫困村提高产品质量,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申请“三品一标”认证,申报使用四川省扶贫商标,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以上产品使用“甜城味”商标。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组织贫困村特色农产品参加全国农交会、四川农博会等展示展销,以及全省品牌农产品推介活动,大力推进绿色食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提升扶贫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截至目前,全市“三品一标”产品达279个。 除了在品牌上下功夫,内江还大力实施“扶贫产业+N”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开辟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新渠道。 在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该村积极融入市中区万亩柑橘产业规划,大力发展精品柑橘、雷竹和特色水产等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扶贫道路,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的美丽嬗变。 在东兴区原新店乡上塘坊村,花椒基地配套建起加工厂,实现了“扶贫产业+加工”产业链式发展,带动该村于2016年成功退出贫困村,曾经被嫌弃的荒地变身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 在隆昌市石燕桥镇叶家沟村,在“农业+电商”的支撑下,当地利用上千亩荒废20余年的茶场,开发出新品“荒山茶”,市场价每公斤高达1200元,带动70多户贫困户增收上万元。 创新发展机制 走出长效“造血”新路径 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诞生,在贫困村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 鼓励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或引进1个农民合作社,每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1个以上贫困村,通过订单、劳务、服务、租赁、入股等利益联结方式,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自营、出租、入股等方式,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帮助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吸纳贫困村民就业;村民积极退出土地,高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一些贫困村还探索推进“农户土地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改革,扶持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贫困村集体或贫困户,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获得分红或租金收益。 以东兴区高梁镇杨岭村为例,该村探索成立了内江市东兴区杨岭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统一以公司为平台发展集体经济,公司负责管理运营全村土地资源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服务性收入和公共设施维护、产业再发展、分红及奖励。在公司化运营下,杨岭村集体经济逐年稳步上涨,村民稳步增收。2018年,该村村集体收入已达13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5000余元。 截至目前,全市301个贫困村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6个,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劳务等获得的年度收益预计人均增收1100元。 克服疫情影响 实施产业扶贫“百日攻坚” 2019年,全市3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零,全面完成“十三五”脱贫退出目标任务。 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不料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突袭,给扶贫产业发展、贫困群众务工带来不利影响,造成一些扶贫产业农副产品运不出、销不动,畜禽饲料运不进、活禽交易市场关闭,春耕备耕延迟,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不能及时复工复产等问题。 为此,我市一手抓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产业扶贫,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奋力夺取“双胜利”。 全市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组建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专班、党员服务先锋队,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指导、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销售服务。通过“代买代卖”,协调电商平台等,及时帮助解决退出贫困村农产品生产、运输、流通、销售等问题,全方位助力产业扶贫。出台了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复工复产指南、补贴指南等政策性文件,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成立了24支党员先锋服务队,413名党员干部实行一企一策一专班,一对一,点对点,门对门的服务模式,科学有序推动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期间,共开展上门服务1500余次,协调解决问题1000余个,全市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社、家庭农场复工率均达到了100%。 近期,围绕农业产业扶贫攻坚“百日行动”,全市紧盯5个县(市、区)、301个贫困村、17.78万贫困人口,以贫困村产业培育、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和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规范管理和使用为目标任务,促进贫困村主导产业稳定发展,依靠产业脱贫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