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2019年度“读经典·品国学”征文一等奖获得者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4-15
访2019年度“读经典·品国学”征文一等奖获得者黄元洪

市民黄元洪爱好写作,屡有作品在《内江日报》《内江晚报》发表,在2019年度“读经典·品国学——我们的节日”征文活动中,他的作品《二十四节气与我的人生》获得一等奖。

深入生活,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文章

去年清明节前夕,黄元洪在《内江晚报》上看到了“读经典·品国学”征文活动的启事,他觉得“我们的节日”这个主题“很对胃口”,便决定写一篇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章。

黄元洪对二十四节气非常熟悉,这和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17岁时,他作为知青下乡插队到安岳落户,在干农活的过程中,总听到当地的农民念叨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农谚。“那时没有大棚温室,农民都是根据节气进行耕作。”黄元洪说,他跟着农民朋友学习劳作经验,按时令耕作是最基础的知识。

高考恢复后,黄元洪顺利通过高考,专攻农耕机械方面的知识。毕业后,虽然不再长时间进行耕作,但是他依然与农民有密切的联系。他对农村、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对农事也比较熟悉,这些经历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黄元洪加入了集卡协会,他曾创作了一套名为“我们的节日”的套卡。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不同的节日,有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等,也有一些西方节日。卡片上,还会附上与节日相关的奇闻趣事等。

因为对二十四节气非常熟悉,所以黄元洪看到征文启事后,立马构思创作,将二十四节气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写出了一篇既有文化内涵又具有生活气息的征文——《二十四节气与我的人生》。

因为有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黄元洪很快便完成了创作,他告诉记者,要深入生活,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文章,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投稿后几天,《二十四节气与我的人生》便在《内江晚报》刊发。

读书学习,是伴随一生的爱好

黄元洪从小爱读书,即便是下乡当知青,也一直坚持阅读。那时,白天要干繁重的农活,到了夜晚,虽然精疲力尽,但他仍然要挑灯看书。

当时因为历史原因,不少优秀图书被划为“毒草”,很多人家的藏书都被迫烧掉,要找书看并不容易。他记得,一次他好不容易借来一本书,为了不让人发觉,只能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看。那本书非常厚,有好几百页,为了早点看完,黄元洪通宵达旦,两三个晚上就看完了。

因为看书总是一动不动,夏天会被蚊虫叮咬,黄元洪便在床上向着油灯的方向趴好,用床单把身子裹住,只露出眼睛看书,但裹着床单的结果是,一本书看完,全身都是汗。黄元洪说:“蚊虫叮咬都是小事,可怕的是时不时有蛇从墙缝中探出头,盯着我。不过那时看书兴浓,我顾不上那么多,蛇也不主动攻击人,我没有被蛇咬过。”

黄元洪下乡插队6年半后,回到内江开始准备高考。直到现在,他还记得当年参加高考的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黄元洪就以他得知高考恢复消息的当天为内容,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心情,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后来的日子里,黄元洪一直保持着阅读习惯。他还喜欢看戏,常写一些“韵白”,他说:“那时,我的老师就最喜欢我写的韵白。”

空余时间,黄元洪不是写作,就是读书看报。他笑着说:“我看书多,写作起来往往水到渠成。”

精耕细作,才有好“收成”

笔耕多年,黄元洪的写作经验不断积累,创作的文章也屡屡被各级报刊选用发表。

随着积累增多,黄元洪动了心思写小说。那时电脑刚刚普及,黄元洪的工作单位也要求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使用电脑。

“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打字,我就买书自学。”黄元洪告诉记者,有了电脑助力,总算是摆脱了纸笔创作的限制。他说:“用电子文档写作又快又方便,更加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

黄元洪接触农耕生活比较多,他喜欢方言,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这些感情最终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用方言写了一部名为《小镇大事》的长篇小说。谈及这部小说,黄元洪笑谈,写小说源于赌气,之前他曾向一位前辈借书,但前辈认为他没有真才实学,态度傲慢不肯借。黄元洪便向朋友赌气说:“我自己写一本,一定比他写得好。”谁知一句赌气的话,竟成就了黄元洪的作品。

多年的写作经历,让黄元洪悟出一个道理:写作如种地,要精耕细作才有好“收成”,这个过程容不得敷衍,也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写。他说:“慢工才能出细活,写作就要坐得住,一口不能吃成一个大胖子。”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