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甜城旧闻 触摸历史温度——文史爱好者李建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7-01
记录甜城旧闻 触摸历史温度——文史爱好者李建友编著《内江旧闻录》背后的故事


近日,内江文史爱好者李建友编著的文史书籍《内江旧闻录》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内江旧闻录》以甜城风土人情、本土名人及旅内名人为关键词,点、线、面结合,分“汉安流徽、文教熏染、革命浪潮、丹青遗墨、乡土记忆、物华包容”6个篇章,共66万余字,立体书写了内江曾经的辉煌。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再现了内江版“清明上河图”。作者李建友常年行走于街巷、乡间,寻找殿堂庙宇、亭台楼阁、虹桥塔影、题记造像等古迹残留,潜心创作近40年。


翻阅手稿

40年搜寻文史资料

《内江旧闻录》记录了两千年的甜城故事,渗透了李建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寻访文史资料的心血。这本书是李建友从已发表的200篇文章中择优录文,经十余稿编辑、增删、修改,最终成书。

近日,记者走进李建友的家中,报纸、书籍、手稿、杂志,分门别类装满了他的书柜,这些是《内江旧闻录》的素材,也是李建友访遍内江大街小巷,踏遍乡村小路近40年的成果。

1949年,李建友出生于内江,后在内江市锻压厂做车间工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对读书看报充满了热情。他常常在清扫工作间或者空余时候搜寻旧报纸,如饥似渴地阅读,那就是他精神食粮,读到有关书画、文化类具有史料价值的新闻报道,他会剪下来分类保存。

“上世纪80年代,‘文化内江’这一名片逐步走向外界,我开始着手收集内江旧闻资料。”李建友告诉记者,那时候,一家人挤住在并不宽敞的职工宿舍,家里的角落几乎被报纸占满了。

2009年,李建友从内江锻压机床厂退休,闲暇时间多了,更加留心于收集历史遗存资料,与家人、文友一道行走于街巷、乡间,寻找殿堂庙宇、亭台楼阁、虹桥塔影、题记造像等古迹残留,流连于旧物旧闻、文献史迹之中。

他搜集了有关张大千的传记、画册等大量书籍资料,并逐渐延伸到对诸多内江名人名事的探寻搜集,从宰相赵贞吉到侍郎高公韶华,从爱国将领冯玉祥到中国同盟会成员黄复生……

一边搜集一边梳理成文,多年来,他在《文史杂志》《四川文化报》《内江日报》等发表文史类文章200余篇。

电脑桌下,堆放着厚厚几沓手稿纸,重量有十余斤,打开袋子,格子信笺纸上的黑色钢笔字迹,用蓝笔、红笔改了一遍又一遍。

“过去没有电脑,我全部手写,有的手稿改动过大,扔了重写。到2016年我才学会用电脑撰写文章。我将所有手稿逐字敲打成电子文档,花了三年多时间。”李建友告诉记者。

对于年迈的李建友而言,学习电脑是比较费力的一件事,儿子工作忙碌,他便对照说明书,自己摸索,实在搞不明白,就到楼上询问曾经的工友。在电脑上写稿,到城市乡村搜集资料,与好友交流文史,这就是李建友的退休生活。

拍摄近万张照片

李建友的电脑里,保存着他写作的电子文档和相关照片。这些年,他四处走访,拍摄照片近万张。

1990年,李建友花费数千元购买了一台相机,那时,他月工资仅1000元左右,为此省吃俭用好几个月。带上纸笔,背上相机,他奔波于城市街巷、乡村小道。在内江近郊,他就一个人,一瓶水,一些干粮。稍远些下乡,就一大家人开车去。

翻看每一张照片,他都能清晰讲述出背后的故事。

市中区阴家巷76号旧宅照片,他从中挖掘出阴氏族人几百年前创办的慈善工程“园山义田”,从阴氏族人与明代乡贤教学、著书论述方面,读出文化风骨。

龙门镇古街照片,他简述当地数百年过往:清代,甘蔗从福建引来龙门镇种植,开启了内江糖业历史。

到重庆綦江探寻他“麻乡约民信局”照片,他回忆访问文史专家邹作圣,在儿子支持下专程开车去重庆、往昆明,路途颠簸,采写《清代麻乡约》故事。

上世纪30年代建内江种猪场猪圈遗址照片,他讲述内江椑木古镇、老城西郊楠木湾,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批刚脱下军装的子弟兵奉命赶往内江,在城西郊外楠木湾与建筑民工一道,开山放炮,挖土打夯……

每一张照片都备注了拍摄时间,见证了他探寻历史遗迹的步伐:“1.8西林山太白楼原貌”“1.11民族路与侯家巷交汇处残存青砖古瓦”“1.16双才古镇惠民街古民居建筑”……

认识良师益友

“前行路上,关心、支持、鼓励我的良师益友不在少数。我忘不了内江历史研究资深专家邹作圣,内江市档案局(馆)原纪检组长叶自明,内江市文史专家毛建威,内江圣水寺方丈智海,内江师范学院退休教授肖体仁,常年奔走乡间挖掘田野文化的罗泽金等。”李建友告诉记者。

他感恩叶自明之邀,参加编辑《内江清代契约档案选编》,因此对清代契约官方与民间的履约形式、范围、体例,清代内江的社会形态、民风民俗、交易形式等,从文字层面有了进一步了解。

他应内江市政协文史委之邀,作为该委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编辑的《辛交革命与内江》—书的特约撰稿人之一,担任隆昌、威远、资中及内江部分辛亥革命人物传略写作,对百年前为推翻帝制做出贡献的辛亥志士致礼。2018年再应邀参加编辑彩色图文专辑《春潮涌动——内江市改革开放40年》大型文献书等。

内江土糖房生产,是内江作为“甜城”的早期代表符号,除生产红糖、白糖外,还生产一种桔糖,关于桔糖的工艺流程,李建友曾一度概念模糊,于是请教内江文史专家邹作圣,他作了细致讲解。令李建友没有想到的是,在约定的每周三文史圈沙龙茶会上,邹老给他说,上次他讲述的桔糖工艺流程有误,补述了回家查阅资料后所获桔糖生产信息。这位被称为“内江文史活字典”“当代地方史学泰斗”的文史老人,其治学之严谨,给了李建友启迪,令李建友肃然起敬。

在邹作圣的引领下,李建友结识了更多文史人。

四川近代早期筑路专家袁恭鼎是内江椑木镇人, “由邹作圣老师牵线搭桥,我通过电话三次采访他的孙子——退休教授袁世平。又着手从大量文献、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其后,所撰万余字文稿,在内江市文史书籍刊载。”李建友说。

为表谢意,李建友将印刷出来的文史书籍寄给袁世平。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之后袁世平在电话中,连说三声“李老师写得好”。李建友说,无论是从学识还是从年岁上来说,都自觉愧对“老师”这个称谓,与袁教授虽未见过面,但他谦和的人品让李建友受到鞭策和激励。

探访沈从文在内江的“足迹”

2010年9月,李建友开始撰写关于沈从文在内江的文章,因沈从文在内江这一段历史,由于诸多社会因素,内江的档案、方志、报刊等均未曾记录和收集存档。内江文史专家邹作圣得知后,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李建友以这些资料为线索,又收集到一些沈从文的家书,总共36封。

同年,李建友所撰《文学大师笔下的内江》在《内江日报》《内江文史》上发表,引起内江文史界关注。文章讲述了沈从文在内江参加土改时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深掘沈从文在内江的史料, 2014年,李建友与友人三次走进东兴区双才镇双才村花子坪。第一次是当年3月,与内江师院师生及内江文学、文史界朋友同往;其后的7月酷暑,与内江日报社记者一起前往采访;之后又与回内江省亲的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土韩笑博土同去,寻找沈从文在内江的历史。

沈从文在内江的史料不断被挖掘出来,引起了市、区相关部门的重视,东兴区政协委员陈巨硬、李雪波向东兴区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发掘沈从文在内江土改的工作史料及留下的宝贵遗存文字,“复原”那段已远去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李建友花了近半年时间整理沈从文相关文章,并刊登在《内江文史》上,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着手研究,欲以沈从文在内江留下的信札书简为基础,构想将他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双才镇打造成“沈从文文旅小镇”。

此外,李建友作品《王恩洋与东方文教研究院》《林同炎与椑木铁桥》《李约瑟与内江蔗糖业》分别刊登在《内江文史》《内江日报·长江周刊》,讲述这些名人与内江的情缘。


《内江旧闻录》封面

《内江旧闻录》获好评

《内江旧闻录》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内江师范学院教授孟光全这样评价:《内江旧闻录》是内江历史文化参天大树结下的一枚果实,沉甸甸的……她的出版,是内江文史界的盛事,可大大深化对内江历史文化的认识,让人油然而生对内江这方水土、乡人的爱意,堪称内江的《清明上河图》。

孟光全在序言中赞道:“纵向看,该书从内江出土的文物遗存——汉画像砖石入手,梳理了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到现当代内江的‘旧人、旧事、旧物’,画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璀璨辉煌的历史文化长卷……横向看,全书内容丰富,开卷即琳琅满目,经济、社会、文化三位一体,像内江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孟光全认为,李建友满怀对故乡的热爱、对内江文化的敬重,几十年默默耕耘,实地探访,寻访当事人,求真务实,做到了“言之有物”;博览群书,广泛查阅史书、方志、族谱家谱、地方契约、碑刻文献、文集、笔记、专著专论、回忆录等,做到了“言之有据”。这样使得《内江旧闻录》一书饱满充实、可靠可信、有情有意。

“这本书是内江地方文化的一座富矿。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内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大历史事件到内江街头小巷等琐碎民间故事,都做了叙述。”内江文史爱好者甘光地说。

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申福建、内江师院退休教授肖体仁等在阅读此书后,都给予了好评。他们表示,《内江旧闻录》叙述严谨、平实,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对内江文史有着丰富完善、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是了解内江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研究内江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谈及撰文初衷及期盼,李建友表示,但愿以历史遗韵之微风,吹拂吾蔗乡乡人之心灵!原这些点滴文图为大家阅读汉安、了解内江历史文化作参考线索。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