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晴好天气,为群众春节出行提供了良好条件,被称为“天然氧吧”的四川省慈菇塘森林公园更是成了不少人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这就让护林员陈世刚比平时更忙了。 “春节期间,上山旅游、祭祖上坟的人很多,增加了防火难度。”2月15日10时许,虽然天刚下了点小雨,但陈世刚依然有些不放心,穿上护林员专用背心,带着一壶开水,整理好后备箱的镰刀、风力灭火机等扑火工具,便和同事张贤辉驱车前往负责的威远县新场镇胜利村慈姑塘森林公园开展巡逻工作,这一出去就要在山里巡逻一整天。 节日的坚守 10时20分,两人驱车进入慈姑塘森林公园。雨后的深山,不仅空气湿润,负氧离子十分丰富,由于海拔高,温度也比平地低了好几度。“在深山里,最容易起火的是这些杂草。”陈世刚指着眼前生长茂盛的植物告诉记者,即便下了雨,一点小火星也足以将这里点燃。 据悉,为有效提高防灭火效率,记者注意到公园内修建了很多旅游步道,一方面便于游客旅游观光,同时又能为扑火员扑火提供便利。沿着这些步道,相关单位设置了很多防火警示牌和横幅,目的是为时刻提醒进山群众注意森林防火。 “经过多年的面对面宣传,当地群众的用火防火意识明显提高。”陈世刚说,每逢节假日大家休息的时候,就是他们工作最艰巨的时候,这个时期防火的重点是外来进山游客,由于人员分散,具有不可控性,必须加大巡逻频率,有时甚至晚上也要进山。 截至目前,相关单位在慈菇塘森林公园内共设置铝制宣传标牌150块,开设防火隔离带5公里。让陈世刚和张贤辉感到很欣慰的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里多年来未发生一起火灾事故。 38年的守护 陈世刚和张贤辉都是“林二代”,1983年接替父亲的工作进入威远县国有林场工作,至今已经和森林打了38年的交道。 从刚开始的每天徒步几十公里到摩托车再到小汽车巡山,从最初的发信号靠吼到现在的发信号用手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护林员的护林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陈世刚告诉记者:他们守护森林的初心不变。 那么护林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记者从陈世刚所在的威远县国有林场新场管护站管护区域明细表上得知,森林防火、野生动物监测保护和及时发现制止偷盗树木、私挖滥采资源行为等都是他们的工作。“我们是守护国家财产”。陈世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 “护林员每天都在深山,没人说话,不会感觉孤独吗?”记者十分好奇。 “不仅有孤独,有时森林安静得也很可怕呢。”张贤辉笑着说道,在他父亲一辈,为了缓解工作中的寂寞,每次出门都会背上一壶酒、一点干辣椒,累了、怕了就来上一口。后来,经济发展了,大家可以用手机听听歌,自己也会在林间哼哼歌。而且,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爬山、旅游等成了新兴生活方式,每天进山的群众增多,宣传工作也增加了,没有时间“享受孤独”。 威远县国有林场副场长胡科告诉记者,当前森林防护工作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农村撂荒情况越来越多,连片荒山长满了茂盛的杂草,防灭火形势更加严峻。二是护林员老龄化严重,出现了断层现象,以后的护林工作该交给谁,这也是个问题。 “我们会站好每一班岗,当好森林的守卫者。”陈世刚和张贤辉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接替他们的工作,守护好森林。 延伸阅读 内江市现有森林面积264.9万亩,林地158.3万亩,森林蓄积量717万立方米,成片森林面积201万亩,森林覆盖率32.8%,50亩以上的林区1662个。而威远作为全省森林防灭火中风险地区,森林面积71.85万亩,森林覆盖率40.88%,森林防灭火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据胡科介绍,仅该林场管护面积就有16900.5亩,范围内共有1514座坟。“森林防火关键在于防人。”就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胡科认为,森林起火的大部分源头来自人,因此只有将人管控住了,森林防灭火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护林员仅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内江坚持巡查巡护不放松,各地进一步压实市包县(市、区)、县(市、区)包镇(街道)、镇(街道)包村组、村组包户、户包山头地块的责任体系,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看、火有人防、责有人担,切实有效防范化解重大森林火灾风险。切实盯住“五头”,重点看好“五口”,严格巡查“五边”,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切实把森林防灭火工作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 针对春节期间进山旅游、烧香祭祖等活动频繁,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加大,火险隐患十分突出等问题,内江严格贯彻落实好省、市《2021年森林防火命令》,在林区、荒坡草地路口和景区入口增设防火卡口,严格检查管控进山入林人群。同时,严格落实督导检查要求,深入各镇(街道)、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国有林场开展暗访督导检查,坚持问题导向,发挥“两书一函”作用,逗硬纪律要求,对督导暗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敦促整改,确保问题限期整改、闭环整改。 同时强化预警监测,持续加大对辖区内森林火情的监控力度,广泛宣传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安全扑火常识,倡导群众文明祭祀,提升群众安全用火、科学防火意识。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在岗带班和“零报告”制度,严格火情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