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清明万古承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4-15
千秋清明万古承

一直以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千百年来悼亡诗词之最,直到那天读到《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远古时代的诗歌,就像那时的天空,纯粹得不染丝毫杂尘。一咏一叹,倾诉的都是直抵肺腑的情思。我心爱的人长眠于此,年复一年,于春风荡漾的时节我来看你,只见青色的葛藤恣意延绵,一年年蔓过坟头,延至坟墓,覆盖墓地。我心爱的人呐,谁在此处陪伴你?是山间清越的风,天上清冷的月,还是头顶任性纠缠的藤萝?没有,都没有。陪伴你的,唯有长眠于地底下的你自己。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在公交车上。彼时初进冬天的甜城,正迎来第一场冬雨。从清晨开始,雨就一直下,既不酣畅淋漓,也不应付了事,很耐心地慢慢地下。我坐在车上,打开手机看到这首诗。暮色渐浓的车外,雨仍在不紧不慢地下。我读了一遍,紧接着又读了第二遍,心里升起强烈的哀恸与感动。

于亡者,离开人世后尚能被人如此思念,便没有白来世间一回。于生者,能穿越时空地长久牵挂一个人,心有所思,情有所归,志有所承,也算是一种欣慰。诗中虽然没有写明具体的悼念时间,只知道是烂漫的春天,但我觉得那天应该是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传说与介子推有关。忠臣介子推在主公重耳流亡命悬一线时,割自己的大腿肉相救。在重耳成为国君即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带母亲隐居绵山。绵山山高路险,丛林茂盛。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接受封赏,火烧绵山。介子推却宁死不出,火熄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对于这个传说的真伪,史学家们一直在考证。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清明节起源于此传说之前,因为农耕时代,祭祀一直是家国之大典,清明节就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我却宁愿相信清明节源于此传说,究其缘由,因为在这个传说里盛满了不求回报的付出,和对付出者诚挚的感恩。是以,清明节起于血缘,却又远远超越血缘。

起于血缘,要慎终追远,认祖归宗。从自己的血脉往回溯,上三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再往前,礼拜祖先。继续回游,访见祖宗。越往回游越宽广,由山间的一缕清泉到淙淙小溪,再到弯弯的小河,一路奔流向前,万千河流汇成炎黄子孙的汪洋。清明节祭祀祖先,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时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纵然海角天涯,数典忘祖的事不能做。

超越血缘,要不忘历史。人活于世,幸福从来不会随随便便地到来。“你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为你挡住了黑暗。”对给予我们生命的人,养育我们的人,当然应该永远纪念。同时,对赠我们温暖、光明、希望的人,为我们创造安宁幸福生活的人,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清明节为革命先烈扫墓,正是为了告诉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更应该知道要往哪里去。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忘本变质的事不能干。

知来路,明前程,人生就有方向,心中就有坚守,脚下便会充满力量。清明祭祀情感真挚,哀伤而不凄凉,如《葛生》中所言,我真的十分想念你,想知道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不好,但是请你放心,没有你的炎夏与寒冬,我会如你所希望的那样,努力用心地过好每一天。如是,百岁之后地下重逢,我才能无愧地告诉你:你毕生追求的信仰,正代代接力,辈辈传承。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