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达医晓护”,寓意“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是上海市科委、科协共同指导下的,原创作品创作与传播平台建设并重的公益性全媒体医学科普品牌,也是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之一。 特约撰稿骆艳丽 第一冤: 我可能吃了“假药”? 失眠者说:“吃了这么多安眠药,还是睡不好这一觉。” 生活中有不少失眠者因为亲人朋友吃某种安眠药效果好,自己也尝试着吃,效果却不明显,这是怎么回事?想弄清这一点,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你真的失眠吗?如果不是真失眠,难道还有“假失眠”?对!我们称之为“主观性失眠”,主观性失眠患者主观感受睡眠质量差,但经睡眠监测及周围人观察,均提示睡眠无异常。虽然是“假失眠”,但对人精力的消耗不比“真失眠”少,而且镇静催眠药对大部分主观性失眠患者并无明显效果,此时可求助于心理治疗来了解失眠的根源。 第二,你真的只是失眠吗?在临床工作中,有不少因为睡眠问题来求助的患者,通过询问病史和量表筛查,可以发现,失眠只是水面上的小小冰山,潜藏在水面下的是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不同情绪问题的患者失眠形式有所不同,抑郁症患者睡眠问题的典型表现为早醒(比平时早醒30~60分钟且难以再入睡),此外还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疲乏、精神活动迟滞等。焦虑症患者的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即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仍难以入睡),其核心症状为没有明确对象的不可控制的焦虑、恐惧、担心,常伴有心慌、呼吸加快、手抖、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单纯使用安眠药并不能改善这部分病人的睡眠问题,而应以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为主,镇静催眠药为辅。 如果即经睡眠监测或他人观察,明确存在睡眠障碍,且排除是由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引起,我们称之为“原发性失眠”,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对症服用镇静催眠药。 第二冤:这唑仑,那唑仑,药名分不清? 失眠者说:“我每次失眠都吃那个什么唑仑,医生,可以再帮我备一点吗?” 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种类繁多、名称相似,如艾司唑仑与阿普唑仑、右佐匹克隆与佐匹克隆等,且同类药物可能有不同剂型、产自不同厂家,不同药物间性状较为相似,但药效却有所差别。因此,每一位用药病人都应牢记自己所用镇静催眠药的药名、剂量,或在就诊时携带药物原包装,避免混淆药物,便于主诊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镇静催眠药可按照睡眠结构进行分类:若失眠患者入睡困难,可服用缩短入睡时间的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咪达唑仑等,若患者出现长期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或早醒),可服用延长睡眠时间的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 镇静催眠药种类繁多,但无论服用何种药物,以下几点都需用药者牢记在心:1.镇静催眠药可于15~60分钟内起效,因此患者须在上床准备睡觉前或已经上床但入睡困难时服用,起夜时应放缓动作,防止摔跌;2.服用镇静催眠药后及第二天,患者应避免或谨慎从事操作仪器、开车等需要高度警觉或行为协调的危险性工作;3.镇静催眠药不可与酒精同服;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宜用镇静催眠药,因此用药前应排除早期妊娠;5.失代偿的呼吸功能不全、重症肌无力、重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禁用(体重较大,夜间睡眠鼾声较大者应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第三冤:戒不断,停还乱,吃药更麻烦? 失眠者说:“我不要吃安眠药,我朋友也吃,他要是不吃就睡不着了,我想先熬熬。” 镇静催眠药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很多失眠病人是拒绝的,因为“一旦吃上就戒不掉了”。实际上,关于“戒不断”的说法,医学术语称为“撤药反应”,意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后易使机体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出现症状反复或服药期间未出现过的精神、躯体症状,镇静催眠药常见的撤药反应有失眠、眩晕、头痛、烦躁等。与某些物质形成的心理依赖性不同,部分镇静催眠药产生的主要是生理依赖性(人体长期用药后的一种适应状态),只要及时恢复药量、对症支持治疗,撤药反应即可逐渐缓解。若医生经全面评估认为患者可终止治疗,应缓慢减量,维持数周,以便观察有无复发迹象,减少撤药反应。 生活中,老百姓对镇静催眠药的认识多来源于影视作品及有服用经历的亲友,免不了产生误解甚至恐惧心理。但长期睡眠质量的下降不仅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还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诱发或加重躯体疾病等危害,因此,该用药时就用药,当然前提是要在心理科或精神科医师的专业指导下使用镇静催眠药! 骆艳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达医晓护·心理那些事儿》主编。 (责任编辑:王蔚) |